
75年變遷中的家國情
彈指一揮間,新中國迎來75歲華誕,在巴黎奧運會賽場上,當一次次升旗五星紅旗,一次次響起《義勇軍進行曲》,一張張中國健兒驕傲自豪的臉龐,我深刻感受到了盛世中國的自信與豪邁,我驕傲生于華夏,作為一名“礦三代”,回望過往,從爺爺輩開始,一代代礦工的人生故事就深深印刻我的腦海,像放電影一樣,總是在那一刻一幕幕的身影在腦海里呈現出來。
爺爺的老家在河南,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。當年爺爺為了討生活,十七八歲便只身來到了陜西,在銅川礦務局王石凹礦上班。爺爺說,他當時住的是用泥漿和藤條捆到一起蓋的棚子,大家都叫“干打壘”,雖然條件艱苦,但總算有了遮風避雨之“小窩”,時間久了,這個吃喝拉撒于一體的棚子被爐火熏得黑乎乎的,自然住的是有些憋屈和鬧心。
幾年后,爺爺的第一個孩子,也就是我大姑降生了,爺爺為了照顧奶奶和孩子,調到了基建公司建筑隊工作,第一次分到了集體公房,是兩大間磚瓦房,還帶有一個小廚房。雖說吃水要挑桶到房頂頭的公共水管接,上衛(wèi)生間要去整個公房唯一的大公廁,但在當時爺爺奶奶依然高興得合不攏嘴,一來是比過去居住的棚子空間大了,二來居住條件也比以前也好了。地方寬敞了,孩子們也多了起來,為了養(yǎng)活一家老小,爺爺從不舍得歇一個班,干活也從不惜力,爺爺不但技術好,工作也認真,還因為表現突出被發(fā)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成為一名黨員,爺爺多次獲得先進榮譽,在工友中人緣極好。
奶奶為了這個家也一直沒閑著,找了臨時工做,掙錢補貼家用。由于奶奶的能干和勤勞會持家,當時家里也總是收拾得樸素干凈,盡管當時收入低沒有錢給孩子們添新衣服,雖然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,老二穿了老三接著穿,但都是洗得干干凈凈。在當時,家家?guī)缀醵际沁@樣的條件環(huán)境下,粗細糧混吃,野菜蔬菜混搭的日子里,爺爺的孩子們一個個健康成長起來。
到了改革開放后80年代,單位根據工齡和資歷政策,爺爺分到了一套單元樓房,一家老小從郊區(qū)的集體公房搬到了市區(qū)里的樓房里住,由于爺爺家人口多,分到了一套三居室,有獨立的衛(wèi)生間和廚房,又干凈又敞亮,全家人都高興地不得了。我的幾個姑姑把房間打掃得干干凈,然后把我們的舊家具和床鋪擺開,鍋碗瓢盆安置在廚房,一個嶄新的家就算落成了。
住單元房最大的好處,就是再也不用擔著水桶去房頭排隊接水,上廁所也不用半夜跑到百米外的廁所,寒冷天再也不用每次以百米速度跑回家,更不用擔心下雨天下雪天房屋滴滴答答的漏水了,外面雨再大,奶奶也可以安寧地坐在床上一邊做針線活,一邊看雨水濺到玻璃窗上的水花,看窗外的孩子們在雨水里嬉戲玩耍。
過了不久,爺爺給家里添置一臺昆侖牌的十四寸黑白電視機,放學回來的姑姑叔叔都開心地驚掉了下巴,紛紛跑到奶奶那里問這個“寶匣子”。奶奶慈祥地告訴大家,爺爺說幾個孩子都大了,看看電視也能了解一些國家大事,時事新聞,讓孩子們在成長中了解外面的世界,知道國家的大事,見世面長見識。這一下,每天晚上,一家老小齊整地坐在電視機旁,眼睛不眨地看當時最流行的電視劇《霍元甲》《上海灘》《排球女將》《血疑》.....等等。由于當時有電視機的家庭少,鄰居家的孩子們也都搬著小板凳,把家里客廳坐得滿滿當當的,急切等著電視劇的開始,直到看到出現“再見”二字,才戀戀不舍地搬著板凳回家睡覺。
時光荏苒中,進入二十一世紀,爺爺奶奶老了,他的幾個孩子都長大成人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他們的下一代,也都各自住上了綠樹紅花的小區(qū)單元房、電梯樓,日常家用電器也是經歷更新換代一應俱全,從過去的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“三轉一響”到現在的“有車有房有存款”,家庭變遷背后,是時代發(fā)展的巨大推動,更是民生福祉全面改善的美好共享,生活配套設施越來越方便,生活的環(huán)境是越來越好,而我們這一代孫子輩的孩子們也都成長起來,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進步成長,為企業(yè)為社會發(fā)光發(fā)熱.......
家國情綿綿如歌,75年我們家的安居變遷歷歷在目。愛國心久久在懷,75年春華秋實累累碩果。偉大祖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改天換地;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化雨蓬勃發(fā)展;再到新時代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;從第一顆人造衛(wèi)星的成功發(fā)射,到高鐵網絡的四通八達;從互聯網的普及運用,到人工智能的飛速發(fā)展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魅力,我們祖國母親以她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勤勞智慧的雙手,正繪就著五千年文明發(fā)展的一幅幅新時代邁向盛世繁榮壯麗圖景。
我們家的變遷,濃縮著千千萬萬礦工家庭的時代變遷,他們將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的人生追求鐫刻在沸騰礦山的發(fā)展歷程中,在與時代同奮進中,依然唱響我們心中的歌—《我愛你,中國》。